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 >  新闻动态->集团新闻

郑州公司洛阳团建:在历史长河中凝聚团队力量

发布时间:2025-09-26   浏览量:38

2025年9月25日,郑州公司全体员工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洛阳团建之旅。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,不仅让团队成员沉浸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,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,激发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新力。白马寺的梵音、隋唐运河的波澜、洛阳博物馆的瑰宝,共同编织成一场文化与团队共生的精神盛宴。

白马寺:佛教东传的起点,团队融合的隐喻

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首座官办寺院,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其名源于“白马驮经”的典故——汉明帝夜梦金人后,遣使西域求法,佛经与高僧皆由白马载回,这座寺院便成为佛教扎根中华文明的起点。这里不仅是《四十二章经》等首批汉译佛经的诞生地,更开创了“以译促融”的文化范式:天竺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在此将梵文典籍转化为汉语,让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、道家思想碰撞交融,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体系。

团队穿行于白马寺的元明清三代建筑群中,山门前静立的宋代石马仿佛凝固了时光。千年间,这里历经战火重建、教派更迭,却始终以开放姿态接纳不同文化——从印度佛像的造像风格到中原工匠的雕刻技法,从梵呗唱诵的音律到汉地仪轨的融合,无一不体现着“和而不同”的智慧。这种包容性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:工作中跨部门协作时,技术背景的差异、思维模式的冲突,恰如佛教传入初期的文化摩擦,但只要以开放心态整合资源、求同存异,便能将“差异”转化为创新的动力。正如一位员工在参观后所言:“白马寺的砖石草木都在告诉我们——真正的团队凝聚力,不是消除差异,而是让不同特质的人共同成就一件大事。”

隋唐运河博物馆:漕运枢纽的辉煌,团队协作的启示

坐落于洛河与瀍河交汇处的隋唐运河博物馆,以“运河源·隋唐韵·河洛技”为设计理念,通过1500余件文物与多媒体互动,重现了隋唐大运河“居天下之中,汇南北之物”的盛景。大运河的开凿,让洛阳成为隋唐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漕船云集、商贾络绎,堪称古代“超级工程”。

在“千年运河,万物通济”展厅,团队成员驻足于明清古沉船“运河一号”前。这艘长20米、13舱的漕船,曾满载陶瓷、丝绸梭于南北水系,其设计之精妙、载货量之惊人,令现代人惊叹。

而运河的管理智慧更引人深思:唐朝设立转运使、分段运输法,裴耀卿、刘晏等能臣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漕运畅通。团队讨论时,有人类比:“项目推进就像运河漕运,需要明确分工、流程优化,更要有人像刘晏一样统筹全局。”运河的繁荣,本质上是团队协作与制度创新的结晶。

洛阳博物馆:十三朝古都的缩影,文化自信的根基

洛阳博物馆以“定鼎洛邑”的方鼎造型矗立,13块屋顶象征十三朝古都的辉煌。馆内藏品跨越史前至明清,夏代乳钉纹铜爵、曹魏白玉杯、唐三彩黑釉马等镇馆之宝,串联起河洛文明的脉络。

在“河洛文明展”中,团队被永宁寺泥塑佛面的“神秘微笑”吸引。这件北魏遗物融合胡汉艺术,嘴角微扬间透出跨文化交流的从容。而唐三彩展厅里,嘶鸣的骆驼、载舞的胡人,再现了盛唐时期“万国来朝”的开放气象。一位员工在参观后写道:“洛阳的文物告诉我们,真正的强大源于文化自信。团队亦如此,只有包容差异、吸收新知,才能保持活力。”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更让年轻人兴奋,AR技术还原的古都盛景,成为团队讨论“传统与创新”的鲜活案例。

历史为镜,团队向新

这场洛阳之旅,不仅是一次文化洗礼,更是一堂生动的团队建设课。白马寺的包容、运河的协作、博物馆的自信,共同揭示了团队成长的真谛:唯有以开放心态接纳差异、以高效协作突破边界、以文化自信锚定方向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。

归途的车轮碾过历史的辙印,洛阳的阳光、梵音与文物悄然融入团队的血液。它们将化作会议中的耐心倾听、项目里的流程智慧、创新时的底气与勇气。河洛文明生生不息,而团队的征程亦永无止境——以史为鉴,我们终将在包容、协作与自信中,书写属于郑州公司的崭新篇章。

通讯地址: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6号楼12楼  电话:0371-66681277

Copyright © 宗圣(集团)有限公司    豫ICP备13015443号-4

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689号